学术之星

首页 >> 学术之星 >> 正文

【星迹】首届学术之星获奖者—李晓丽

编辑:于帆 浏览: 发布时间:2019-11-29

信仰积聚能量,青春绽放光芒

                               

编者按:虽然首届学术之星奖评选已经结束,获奖者也都在悄然前行,继续他们对更美星空的无尽探索。无意间,当我们仰望星空,回溯过往,星星依旧在闪烁。在我们喜迎第二届学术之星的欢愉时刻,让我们重温首届获奖者们的闪光星迹,启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星之旅。愿每一位山大研究生都成为自己学术夜空中最亮的星!



首届学术之星获奖者—李晓丽



怀揣着对数学的热爱,2013年李晓丽进入山东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她曾担任数学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助理、2015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目前为厦门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沈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与计算流体力学。目前为止在SIAM J. Numer. Anal., Math. Comput., Comput. Methods Appl. Mech. Engrg.等计算数学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4篇。获得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16届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山东大学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第一届学术之星、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发言。2019年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以及第6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

李晓丽直言,自己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自本科便毅然选择数学专业完全源于热爱。她表示,自己很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每当有了新的想法,就会感觉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而时刻坚持求知欲是快乐的源泉是李晓丽保持学术热情的方法。她自我评价“平凡普通、没有棱角、比不得其他人聪明只能更努力”。


一:潜心科学研究,扎实学术根基


  博士期间导师芮洪兴教授对李晓丽影响很大。他同时担任数学学院副院长的职务,教学科研之外更有繁琐的行政事务要处理。不过,工作再忙,他都会挤出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他简单的几句话,往往能解开李晓丽纠结了一个月的疙瘩。李晓丽说,老师有个习惯,无论去什么地方,开会、上讨论班或者是回家,都随身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这样他可以利用所有零碎时间,随时写点东西。”老师的投入让学生们敬畏,“老师既如此,学生更何求。所以,我们再怎么样的努力都不过分。”
  求学的日子,李晓丽跟随导师多次前往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把书本中得来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直接的实践中。“油田勘探会得到大量数据,需要通过程序计算,进而指导油田实地采油。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并行,缩短程序的运行时间,提高效率。”这次实践,让李晓丽真切感受到了应用数学的力量。经过团队成员实地勘测、查阅文献、刻苦钻研,她所参与的团队从不熟悉并行语言、不精通复杂串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到成功地将并行语句嵌入系统中,大大缩短了运行时间,个人学术研究也因为与实践的碰撞而大幅提升。这段经历也回答了她曾经“学数学干什么”的疑惑,使得她以后的专业学习目标更明确,步伐更坚定。
  当然,实践过程并不总是给人收获的喜悦,也伴随有受挫、困惑的煎熬。李晓丽他们团队的工作,是把一行行并行语言写入程序,让计算结果更快、更准,这需要推理论,更需要调程序。在实际论文写作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数学问题,困难一直存在,有时候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考虑交错网格差分方法的应用问题,有时候又会连续熬夜推导StokesNavier-Stokes及酸蚀蚓孔等流体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这期间难免会厌倦苦恼、气馁退缩。经常是这样,李晓丽满怀欣喜想到一个点子,兴致勃勃写入程序,满怀希望地等待运行结果,然而往往等来的是失望,她只能继续改程序、等结果、再改程序、再等结果……很多时候,一处错误改上几天甚至一个月都改不对。大家都知道读博很苦,这种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研究,一人一个方向,彼此独立、隔绝。

说起应对科研过程中的困难,李晓丽也有自己的小窍门。因为是自己写的程序,每行什么内容都刻在脑子里,所以,即使出了实验室,其他时间无论吃饭、休息还是运动,她每时每刻都能继续琢磨怎么调程序。很多次,就是在早上起床的一瞬间,她突然就想通了研究了一晚上的某个数据,灵光一闪,知道了应该在哪一行进行怎样的改动。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感觉有些绝望了,千万别放弃,那很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

谈及科研的兴趣培养,李晓丽认为:科研的过程说出来总显得无趣,但置身其中会发现其乐无穷。时刻坚持“求知欲是快乐的源泉”。数学学科的魅力在于:每次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会感觉很兴奋,很有成就感。平时学习感到枯燥时,我就会跑跑步,做做瑜伽,让自己换种氛围思考。


二:投身学生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本科阶段,李晓丽担任学习委员,各类活动一度让她对于学业力不从心,继而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抛开其他事务专攻学习。不过后来她发现,一个人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实力,就不能待在太安逸的环境里,而要主动挑战自我。“太安逸的地方会让我心慌,看不到自己在哪里成长,也不知道如何检验自己。”所以,博士生阶段,她选择了回归,回归一直想要承担的责任。她主动承担党支部的工作,在学业与工作的博弈间充实地过着自己的每一天。

每当有任务交到李晓丽手中,不管难度如何,她都习惯先接下来,再自己慢慢消化、完成。她获评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发言。李晓丽并不善言辞,这次却被选中作为代表发言,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在意,所以紧张。这样一次规格高、严肃神圣的大会,让她感受到了很大压力,“不过既然组织找到我,那就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我就必须做好。”当天的大会很顺利,李晓丽对自己表现也很满意。她觉得,有了这次经历后,未来的路要更慎重,因为要对得起优秀党员这份荣誉。

2017年出国访学之前,李晓丽一直担任2015级博士党支部书记。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她对大家的情况了如指掌,一直有着了解大家心理动态、带动支部成员共同成长的目标,也不断付诸行动。支部成员作息时间大体一致,基本每天都泡在知新楼的实验室中。工作累了休息的工夫,李晓丽会挨个串门,跟大家聊天唠嗑,通过闲谈了解大家的思想波动,然后“了无痕迹”地灌点心灵鸡汤。在这方面,她有着小女生的细腻,往往效果不错,大家也都很认同。她积极组织学院的“问答数学,你我相约”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兄弟学院的学生解决数学上的疑难问题。这项活动很快得到全校各专业学生的积极响应,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疑惑,深受广大师生好评。此外,身为辅导员助理,她尽心尽力帮助老师们分忧解难,协助开展了数学学院一系列活动,组织同学们参观山东省博物馆,与其他学院联合举办研究生联谊,开展“海右”博士高端论坛等,丰富了数学学院研究生的业余生活。李晓丽踏实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感,赢得了同学老师的一致好评。

与李晓丽的长时间交流,可以看出她的性格趋于内向,说话的时候喜欢拽着衣角,腼腆的笑着,但一讲到科研,她便滔滔不绝,像一个话痨。这种性格的内向型与科研上的外向型,碰撞出的火花与灵感,让人不禁感叹,脑力劳动者的复杂与简单。我想,内向型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努力、勤奋、踏实、肯干的她,外向型着力科研,造就了善于他人分享、交流、给予、获取的科研工作者。当这两种情况有机结合,灵活把控,便成就了如今这个90后青年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从事科研的人往往是简单的。简单的打扮、简单的社会经历,简单的人际关系和简单的两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往往看不到这个社会的浮躁,像把自己封闭在校园里,心却飞到宇宙边际。从事科研的人往往又是复杂的。他们的领域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成果我们不关注,他们的圈子我们融不进,却也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李晓丽说:“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责任。选择了科研,就要承担另一种社会责任,重要的成果可能会推动社会前进,加速发展,这是每一个科研人一生的追求。看懂了这份坚定,我的人生便不虚此行。”

李晓丽有着自己的小小梦想,她想在未来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大学的活跃氛围里,手把手带出思维活跃、彰显个性的一茬茬年轻学子。当然,老师这个职业离不开她所喜欢的科研。“科研道路多艰难,同时也充满寂寞,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远,就要守住寂寞、甘于清贫,不过,我走得很乐呵。”对于科研上的成功或失败,李晓丽看得分明,方向也很明确。

李晓丽也在科研层面为学弟学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希望有意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和导师讨论的每一分每一秒,深刻领会导师给你的每一个建议,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多请教老师和同学。另外就是时刻保持对科研浓厚的兴趣,这是支撑我们对学术问题的不懈思索的关键。” 她认为:既然踏上科研之路,便如同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跑的稳远比跑的快重要的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急不得,躁不得。任何美好的状态都不会轻易降临。等努力付出到一定程度,我们预想的结果便会顺理成章地来。所以,在略显枯燥的科研过程中,我们只需怀揣着期许去努力,静待美好的出现。正如李晓丽对自己的定位——“平凡普通、坚定笃实、不忘初心”一样,坚定对学术的初心和热情终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