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星

首页 >> 学术之星 >> 正文

【星迹】首届学术之星获奖者—张会苑

编辑:于帆 浏览: 发布时间:2019-12-02


张会苑:融合创新 “药”为人先


张会苑,山东大学药学院药剂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栾玉霞教授。曾荣获首届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两次)、2018年山东大学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齐鲁医学院银丰奖学金(两次)、2016年山东大学硕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2018年参加第三届国际纳米大会汇报相关研究工作,荣获best oral presentation奖。研究方向为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普适性药物载体的合理设计、构建及靶向抗肿瘤评价。目前以第一作者在本领域顶尖杂志正式发表三篇实验性SCI论文(分别发表于Adv. Funct.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olloids Surf., B),累计影响因子27.605,累计引用92次,发表在Adv. Fucnt. Mater.上的科研成果被Wiley旗下前沿公众号MaterialsViewsChina详细介绍推荐。


学科交叉,带来创新思路

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有效治疗刻不容缓。药学院的张会苑怀揣着“攻克癌症这个重症之王”的梦想开始了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通过查阅文献,她了解到传统的化疗药物通常存在药效低、毒性大的问题,基于载体的纳米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然而现在较成熟的纳米制剂通常需要复杂的制备工艺,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抗肿瘤治疗的发展。为解决现有的药物载体的问题,她希望找到一种更理想的材料,构建高效低毒、价廉易得的抗肿瘤纳米制剂。但是在她所学专业有限的知识储备里,她没有找到满意的载体材料,要想有所突破,需要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于是,她产生了突破学科壁垒的大胆想法。当医学、药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时,会不会创造出别样的精彩呢?她开始查阅各个领域的前沿文献。回想起那段时光,张会苑是这么说的:“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就是由吃饭、睡觉、看文献构成的,在实验室用电脑看,离开了实验室就带着纸质版的文献,不懂的就记下来去查,有了想法也记下来,然后考虑可行性。”终于,她在美国化学会志杂志上发现了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材料-金属有机框架,它独特的结构有助于实现高载药量,且制备简单,成本低廉。尽管这是材料学擅长的领域,药学院当时还没有人开展过相关研究,她仍然希望尝试做点不一样的、更好的制剂出来。

然而真正要做到学科交叉,张会苑却遇到了难题。她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关于材料合成的实验操作,没有经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太多的变量条件需要去摸索,一点微小偏差都可能会导致难以用于给药,可以参考的文献非常有限,她只能一次次尝试,一遍遍进行条件的筛选;后来,她分析了多次尝试后结果的差异,终于摸索出适宜的制备方法,为之后的研究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除了材料合成,她还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操作。比如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现在想起初次接触小鼠的情景,张会苑仍然会皱起眉头:“别看它长得可爱, 真正在眼前还是很凶的,血管很细,尾静脉注射也是个难题,心理的恐惧和技术上的障碍都很难克服,我只能逼着自己多接触、多练习,在一开始,经常要一练练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关于小鼠的注射、解剖操作她都可以熟练完成了。她使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包载药物进行了抗肿瘤研究,制剂对肿瘤具有较高抑制作用,这种首创性药学与材料学结合的思路,不仅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金属有机框架这类重要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百折不挠,砥砺前行

刚开始读硕士的时候,张会苑意气风发、充满希望地期待着早日做出有应用前景的制剂,五年下来,却经历了很多次实验失败的打击。“基础研究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当我们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对于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言,没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这个的研究过程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困苦的事情,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坚持。”在应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载药时,张会苑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可以被金属有机框架成功荷载,载药局限性似乎判了这种载体材料死刑,难道,它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就要止步于此了吗?而她也遇到了一个重要的抉择,是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放弃这块硬骨头,换一个简单一点的体系?但是,这个问题摆在那里,总是要有人试着解决一下的,不然就不会有发展。她还是选择探索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性的寻找解决方案。终于发现,药物分子中特殊官能团与载体的配位作用是实现高载药量的必备条件。针对这个结论,她创造性地将药学领域中前药策略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结合,通过简单的化学修饰,实现载体对前药的有效荷载。回想起解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载药局限性的那段时间,她表示,“那时候我觉得我的科研生活是灰暗的,但是现在回头看看,无论是对于我、还是对于这种载体材料,那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高光时刻。”在硕博连读期间,有不少同学甚至师妹都硕士毕业离开了实验室,假期、周末、晚上,张会苑常常会一个人呆在实验室忙碌着,她总是一遍遍鼓励自己保持平稳的心态安安静静地忙自己的课题,充满勇气地去面对未来的失败和寂寞。她始终坚信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如果现在没有,那只是努力得还不够罢了。“我的室友曾告诉我,她从不相信那些所谓的幸运,那些看起来轻而易举的成功背后是留下的汗水。”

没有人能独自成功。

回顾整个科研过程时,张会苑特别感谢她的导师栾玉霞教授和实验室“栾室”佳人大家庭对她大胆冒险的支持。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她曾遇到很多问题,栾玉霞教授给了她很多指导与帮助,使她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正,“老师们无私的付出给了我极大的温暖,是支撑我不断努力前进的动力。”“我一直很喜欢我们实验室的氛围,实验室小伙伴的陪伴、帮助、鼓励总会让我有勇气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谢谢你们与我分享快乐和悲伤。”她十分感谢学校各学院和测试单位先进的科研环境,为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平台。

“学习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努力,不骄不躁,才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我热爱我的专业,我热爱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我热爱我们课题组,我热爱将陪伴我九年的山东大学,接下来的时间,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改正自己的不足,坚强地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努力攀登越来越高的山峰,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