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哲,1993年生,山东菏泽人,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博士生,师从张承慧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控技术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六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两件,累计影响因子46.324。获2020年度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如何做科研?或许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是科研路上的新人,实在难谈什么经验,在张承慧教授、段彬教授等老师和同学们的悉心帮助引导下才刚刚入门。遂仅在此分享几句我在研究生期间听到的对我影响深远的话,希望对大家有些启发和帮助。
“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我的导师张承慧教授在博士入学之初,就跟我们反复强调,万事开头难,科研入门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厚积而薄发。森林就像是我们的专业,而树木就是个人的科研方向。刚入学时,我们需要扩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相关的电力电子、电化学、控制科学等多个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熟练运用各类软硬件工具,同时兼顾课程和项目进度。如果用两个词语形容,真乃“一头雾水,毫无头绪”。但好在听从导师安排,我没有急于选择小方向、挖掘成果,而是耐心地从行业基础书籍,综述和经典文章学起,正如你想进入“一片森林”,要先俯瞰全局,多思考行业发展趋势,热点难点在何处,这样选准突破点时才能一击必杀,而非沙里淘金。现在想来,“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灵敏地觉察到行业内新的问题,从而保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
“要有批判式思维”
2013年我还在武汉读研究生时,马伟明院士曾多次教育我们看论文、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批判式思维”,这思想至今仍深刻在我脑海中,慢慢成为自己做科研的基本行事准则。许多专业的发展源远流长,个人研究方向上可能也已百花齐放。然而,正如牛顿定律也受经典力学范围限制一样,前人所作的工作会对实际问题进行提炼、简化,对非重点研究的方面会适当省略、假设,表面的完美无瑕并非无法拓进。因此,当我阅读一篇论文或一本书籍时,在吸收前人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可能会花更多地时间去进行批判式思考,在论文复现过程中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亮点,并找到它的缺陷和不足,这对我而言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继续前进。
“从实际应用中寻找问题”
“成果落地是我们工科人的最高追求。”张承慧老师一直教育我们工科人做研究要扫仙气接地气,要把成果实用化,真正对行业的进步有用。我所在的课题组是为了完成重大仪器专项样机研制项目组建而来,在2016-2017年,在张老师、段老师指导下,五位博士生分别带领自己的小组各自攻坚,日常穿梭在青岛生产一线和学校之间,十余次出差到各地调研。终于在2019年,软件、硬件和通信三个小组成功对接,50/150kW动力电池综合测试与智能模拟样机如期完成。但在初期我们也曾十分困惑,生活好似与科研脱离,学术成果也同时“哑火”。然而,人生的美妙之处在于,努力肯定会在柳暗花明处开花结果。样机成功运行之日,自己做的成果终于有了“生命”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值得。而且,工科人的科研问题本就从实际中来,这些在生产一线、工程任务中得到的锻炼,引发的思考同样十分关键,最终我们五人在近两年内发表了十余篇顶级SCI论文,许多论文一经发表就得到了知名专家的引用和高度评价,更可喜的是,许多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团队的工作有了全新的生命力,延伸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我想,这大都要归功于在项目中的磨砺,在工程背景下的思考,源于实际凝练问题,用于实际解决问题。如此而来的成果,俱是佳品。但论文的收获并非最珍贵的,博士生涯,让我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也明白了科研路上最需要珍惜的是你的“战友”。我很幸运在合作氛围极佳的课题组中,得到了众多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一起攻坚克难,互为臂膀,携手共进,幸甚至哉。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自然科学是一个万花筒,我个人的经验很可能不适用于其他学科,“批判式”接纳就好。但我想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正如我这篇分享最初的题目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却与历史文化学院的他维宏同学的题目不谋而合。老师们还帮助我们设立了更崇高的目标:“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我在读博期间的论文写作,软件编制,样机研制等工作还只是踏入实际的第一步,未来我将继续“脚踏实地”,从实际中寻找问题,所做成果争取应用于实际;继续“仰望星空”,将个人小小的理想汇入祖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洪流,留下山大人的努力和闪光。
导师寄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工科研究必须面向工程,理论结合实践。以梦想宏图为体,勤奋激情为翼,勇攀科学和人生高峰,修身养性报国闯天下。做一名有理想会表达、德才兼备、能征善战的青年才俊。
——张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