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

首页 >> 学子风采 >> 校长奖 >> 正文

山东大学2016年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录——硕士篇

作者:ygb 浏览: 发布时间:2017-01-16

 
 

1220日,2016年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推荐,学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评审及公示,共有20名硕士生获此殊荣。文中排名不分先后。  

   

新闻传播学院---谢誉元

 

引子  人立天地之间,不可无气,尤其是浩然正气,仔细观察山大人身上有一种风流儒雅的气质,深受齐鲁大地厚重的儒家文化熏陶,修身立节,学无止境,洞然四达,言行正派,不断向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前进。    

谢誉元,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冯炜老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4篇学术期刊论文,其中2篇为CSSCI期刊,参与济南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路径选择课题研究,参与台湾大陆委员会主办的两岸大陆研究生交流活动,曾获得山东大学五四优秀团员、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谈到学术研究的经验和方法,谢誉元的建议颇具文人气息。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找准自身的兴趣研究点,切不可做一些泛泛的研究。在某一个领域中深耕,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研究既要精深,又不能画地为牢,给自己设置圈子,这个圈子会限制才能的发挥。在研究中,他常常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比如媒介生态学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结合研究,符号学与媒体传播策略结合研究,跨领域的研究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带来新的启发,反过来也会拓展思维,培育新的研究兴趣点。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作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捻断好几根胡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他做研究也是茶饭不思,睡觉时也在想着研究课题,颇有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的执着精神。谢誉元说:做学问不比其他,没有百分之百的投入,并且沉浸其中,是无法由表及里,得出有深度的创新性成果的。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时自己想要研究某一个领域而不得其径,如何实现登堂入室的愿景呢?他认为多拜读同领域专家、学者的著作是不二法门,只有不断的积淀,才能量变引起质变,从而进入知识的殿堂,这中间要多和导师和老师们交流学习心得,不断碰撞火花,凭借大师和学者们的指引,可以使自己科研之路上少走许多弯路。谈起与山大的缘分,谢誉元说他与山大的结缘是源于大学本科室友。他的室友是地道的山东海阳人,彼时他刚拿到本科学校的保研名额,正在为保哪所大学而焦虑,室友热情的给他介绍起山东大学,百年山大,文史见长山之魂,海之韵的大学文化,东临黄海,南望泰山的气魄,令谢誉元十分向往。面试时,山大五位面试他的专家教授,远见的卓识,不凡的谈吐,及学者特有的气质,深深地感染了谢誉元。巧合的是,参与面试的老师中有他的导师,这更加坚定了他来山大的决心。    

谢誉元坦言攻读硕士三年来,他的行事作风、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在山大都得到重塑。具体而言,一、树立高远的目标,追求卓越。正如山大的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图富强,一所公立大学的办学宗旨,不为私,不为己,为苍生谋福祉,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宗旨是值得钦佩的。二、提升个人修养,立身行道。正如山大校训: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人立天地之间,不可无气,尤其是浩然正气,仔细观察山大人身上有一种风流儒雅的气质,深受齐鲁大地厚重的儒家文化熏陶,修身立节,学无止境,洞然四达,言行正派,不断向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前进。    



 

外国语学院---张安

   

引子  校长奖学金作为山大学子最高的荣誉之一,张安坦言这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梦想实现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挖掘潜力的过程。    

张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俊菊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4篇学术期刊论文,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列专业第一,参加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2015年年会、全国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等学术会议。在她眼中,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同样重要,要做到知行合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她曾在齐鲁工业大学担任英语老师、在中国经济信息通讯社担任笔译员、在第11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担任陪同口译。    

对于如何做好科研,张安有着自己的独家秘笈。在张安眼中,首先,上好研究生期间的每一堂专业课是极其重要的我论文中的研究问题就是老师讲课过程中提及的近几年相关研究热点问题,老师无意的几句话就可能为自己寻找研究主题提供启发性的思考其次,课下认真阅读老师推荐的书单,自己搜索该方向的权威期刊论文,发掘论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逐渐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最后,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并制定详细而合理的计划。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执行是保证效率的前提。 张安用执着、缜密与坚持出了科研成果。和大多数研究生一样,刚读研时她也曾找不到方向,也曾遇到科研瓶颈。她首先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她会一直把遇到的学术问题记在心里,偶尔会在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突破瓶颈的灵感。大多数情况下,她会请教导师以及其他老师,或者咨询学长学姐以及身边的同学,在沟通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解决。虽然遇到困难,但我不会轻易放弃,坚持做认定的事情,做就做到最好,对一个小数据发掘出来的问题,我会思考很久,想是不是需要舍弃不合适的问题,就连遣词造句我也会斟酌无数次。

谈到导师,张安的言语中满是感激。在学术方面,刚读研一时,张安曾因找不到方向而原地踏步,导师王俊菊教授严厉地鞭策和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她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导师也积极鼓励她,让她认识到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更好的自己。在做人方面,导师时常与她谈心,指明她性格中有待提高的方面。“导师的严慈相济,让我客观地看待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我很幸运    

优秀,从来不止一面,除了热爱科研,生活中的她喜欢听歌、唱歌、会吹葫芦丝,是宿舍公认的中华小曲库。谈到如何平衡爱好与科研的关系,张安有着自己的小妙招,“我从小养成了自制力比较强的习惯,都是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把爱好当做是对自己完成事情的奖励。作为山大学子最高的荣誉之一,张安坦言校长奖学金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梦想实现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挖掘潜力的过程。张安说,曾经看到学长学姐拿到这个奖项,觉得自己距离校长奖学金很远,但同时自己也想尝试一下,于是在心中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并且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更优秀,努力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学术潜力。谈到未来,张安希望能在科研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入职高校或去高校深造,继续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在山大待了七年的张安,把德才兼备作为时时要求自己的标准,将校训作为砥砺自己前行的动力,在汲取学无止境的精神中,她不断攀登;在塑造气有浩然的品格中,她从容淡定。面对未来,她将继续以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的心态追求更精彩的人生之路。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贻琛

       

引子  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踏实,脚踏实地不浮躁。低调,因为我确实没有什么可以高调的。    

王贻琛,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基地中国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大钧教授,研究方向为易学与中国哲学。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导师的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其论文《程明道生生视域下的〈易〉》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立足于易学与经学的双重语境,对理学奠基人程明道的易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指出明道会通诸经性命之理慧见,以《易传》生生之谓易说为解《易》锁钥,确立起新的解《易》思路。曾获2015年度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2015年度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    

王贻琛是个多面的大男生。科研中的他十分严谨,谈到相关问题时会认真审慎地发表见解。他认为阅读经典、关注学术前沿、确立灵敏的学术问题意识、培育厚重的人文关怀对学术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科研中出现瓶颈时,首先要冷静思考,如果自身无法应对,要多请教导师和师兄师姐,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利用好网络上的学术资源也是不错的解决途径。科研之路是艰辛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王贻琛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科研之路上有导师和其他诸多优秀老师的陪伴,这使他有了前进的方向,并能不断克服了科研中出现的困难。说起导师刘大钧教授,王贻琛很是感激,刘大钧教授不仅是其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他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刘先生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勉励他们要多读书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要以《周易》所讲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学问与修养的期许,最终达至含弘广大,品物咸亨的境地。    

生活中的他是活泼的。埋首于哲学书海的王贻琛实际上是个十分热爱生活的大男孩。平时有空的时候就喜欢到南部山区爬山亲近一下大自然,或者坐公交车到市区内景点逛逛。一是为了时刻关注他生活的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感受一下自然与社会的日新月异,二来济南本身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蕴含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中国古代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皆可寻得,身临其境可以获取不同于从书本中所得的学习与体悟。他觉得人的日常不应该仅仅只有科研这一项,要劳逸结合,适当参与业余活动可以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当然,业余活动也不应该占据本该属于科研的时间。说到恋爱这件小事,他坦然也幸福地告诉我们已经有了女朋友,但并没有刻意将时间花在谈恋爱上。他觉得两个人每天在一起学习,为了各自的目标相互间督促对方,在此过程中感情自然会得到加深,也不会占据科研与学习的时间。    

“校长奖学金是学校授予我的最崇高的荣誉,我会用一生来珍藏这份荣誉,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前进。但对王贻琛来说,这仅仅是另一个新的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即将完成,接下来他希望自己取得并把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提高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发展创新思维,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采访最后他深情感言到:在山大,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使我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校园里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结识了我的女朋友,在食堂吃到了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美味鸡蛋饼,见到了可爱的山大神猫。总之在山大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我人生中的美好而重要的记忆。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明琨

关键词:坚定、坚持、坚韧

陈明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徐艳玲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攻读硕士学位至今,已有三篇学术论文被CSSCI 收录。曾获国家奖学金(两次)、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十多项荣誉。    

对于学术研究,陈明琨比较重视的是三个意识和三个结合,即: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和创新意识;读书、思考和写作相结合。此外还需要有五心:初心、耐心、恒心、信心和决心。他推荐唐文治的格言给有志于学术的同学:其始也,当勇往而精进;其继也,当优游而涵泳;其终也,当贞固而不懈。

谈到导师,陈明琨感慨万千。徐艳玲老师既是他的学术导师,也是他的生活导师和精神导师。徐艳玲老师丰厚的学术积淀、独特的学术感悟、执着的学术坚守、精妙的育人方法、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人生境界都让他无比敬仰。他满怀感激地说:徐老师总是能在学术上给我以指引,生活上给我以关怀,精神上给我以启迪。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困难时,陈明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处理:一是放宽视野,跳出原有的条条框框,以规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二是转换视角,改变原有的分析角度,以收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效果。山重水复之时,则需要导师拨开迷雾,方见柳暗花明。王安石说过:有志、有力、不随以怠,有外物相之。陈明琨认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个外物就是导师了。    

学习之外,陈明琨也参加了许多课余活动,学院举行的各类文娱活动几乎一个也没落下。他在研一的时候担任过校研究生会权益部副部长,研二时又担任了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部长。他坦言,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收获友谊、放松自己,何乐而不为呢?除了买书、读书之外,陈明琨最大的爱好就是打乒乓球了。他还很关注乒乓球比赛和中国女排比赛。陈明琨笑言,科研中的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科研中的自己更专注、认真和注重细节;生活中的自己相对随意和不拘小节,没有那么较真。    

能够来到山大读研,陈明琨感到非常荣幸。在山大近距离接触名人名师、聆听大师们授课和讲座,受益匪浅;而且山大文化底蕴深厚,山魂海韵的文化氛围在陶冶人情操的同时,会使人受益无穷。而这次获得校长奖学金,陈明琨认为既是对他以往的肯定,也是对他今后的鼓舞。他将以此为激励、以此为动力,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管理学院---闵亦杰

   

关键词:努力、实践、创新

闵亦杰,2014级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师从管理学院陈志军副院长,现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录取,将于此攻读博士学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两次),鲁信奖学金(两次),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期间共发表论文6篇,全部为CSSCI来源期刊;总影响因子10.666(知网2016版),代表作刊于《外国经济与管理》。学生工作方面,曾任院研究生会副主席,院学生学术期刊《管理研究启航》创刊主编,在所创办的启航体系中开展一系列学生工作与活动。曾任2015社会实践省级优秀团队队长。    

在科研方面,闵亦杰认为做学术最重要的是要把文献梳理好,就是把与自己论文相关的论文全找到。重点是在这个方面。在全找到以后,就可以判断别人都已经做了什么,整个领域减去别人已经做的,剩下的就是没有做的,然后再去做创新。在时间上,闵亦杰讲到要早动手。如果目标是拿国家奖学金,那么最晚也要在研二升研三期间把科研成果拿到手。考虑到文章的从投稿到发表周期比较长,可能要一年左右。所以从研一升研二的暑假,就得把文章投递出去才可以。闵亦杰认为自己的这些成果与老师还有团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陈志军副院长是管院在科研上非常有实力的老师,同时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也比较丰富。通过与老师的反复沟通,自己既可以从学术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将学术跟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导师对于团队的重视以及同门之间的关爱也让闵亦杰在学术之路上幸福感爆棚。    

谈到以后的规划,闵亦杰首先想到的还是学术,如果想在一个细分领域里能够有一些建树,那么就必须付诸努力。管理学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多去企业里走走看看,将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融合在一起。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于棋

关键词:幸运、踏实、乐观

于棋,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师从王佃利老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和公共政策。    

攻读硕士学位第一年发表3篇论文,其中1篇被CSSCI收录,并参与了多项课题,成果斐然。所谓科研,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科研的苦,更是生活的乐趣所在。享受科研,更需热爱生活。采访完于棋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部分可以删减,但是一定要把他对导师王佃利教授说的话放在最前面,他说: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学术水平以及自发的公共情怀足以让自己仰望一生。回至本心,自己认为能够师从王佃利教授是生命中一大幸事,借此机会,想对导师致一声感谢!无论在做人还是治学,导师给予的莫大指导都让自己受益匪浅、不敢忘却,唯有保持一颗诚心,不惧风雨、继续前行。

于棋说自己是一个踏实的人,这在科研方面显示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科研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要在现实中耐得住性子、抵得住诱惑,要想有所收获就要多投入,对喜欢的事儿有着极为端正的态度,多一点付出才能不负期望重托。同时他认为科研活动是兴趣耐心的加成,兴趣可以让自己保持持久的钻研动力,耐心则是保障科研成果有所产出的基本前提。而他自己则谦虚地表示自己求学尚浅,认为尚无评判科研道路的资格。    

乐观对于他的科研之路也尤为重要。对于科研瓶颈于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科研瓶颈正是科研实践的精彩之处,无瓶颈则无创新,科研也就没有进行下去的意义。因此,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瓶颈,既需耐心地从头至尾仔细斟酌,又需及时向良师益友虚心请教,在扎实工作与思维碰撞中跨越瓶颈。生活中的于棋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但也会像大多数男生一样关注汽车和军事,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且他有一位相伴多年的女朋友,两个人一路走来,扶持和信任已经成为了常态,也让他在科研的路上能够走得更远。    

于棋说自己是幸运的,足够幸运能在山魂海韵处求学时寻得良师益友,也足够幸运能够获得校奖。对于未来,他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继续深造,通过治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以后的日子里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数学学院---贾光钰

关键词:努力,乐观,耐心

贾光钰,数学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冯俊娥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布尔网络、矩阵半张量积。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两篇学术论文分别被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曾赴香港大学访学交流并任研究助理。曾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科研不可能一蹴而就,贾光钰将自己的科研之路比喻成超级玛丽的通关之路,一路翻越障碍打倒怪兽,还要凭借一点运气,才能赚到金币通关成功。她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科研中出现的瓶颈和压力:如果遇到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自己查阅资料文献补充知识;如果是思路的问题,就通过和别人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科研路上,贾光钰感悟最深的是努力和刻意的练习。最开始接触科研,她曾认为天赋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后来发现,大部分人的努力还没有到拼天赋的程度,所以努力和刻意练习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刻意练习,就是打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文献能力、英语学习和编程能力。贾光钰的优秀同导师分不开,不论是在科研还是生活中导师都给了她很多帮助和影响。冯老师经常和我们交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学术上,对我们总是抱着支持鼓励的态度。正是这些鼓励给了我持续前进的力量。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珍贵品质,比如乐观、坚强和对身边人的关怀和耐心。贾光钰不仅科研上独占鳌头,工作上也独当一面。赴香港大学访学期间任学院研究助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也一直担任辅导员助理和班长。她将担任学生干部带来的收获总结为三点:第一,学会尊重所有人的意愿和观点,奉献获得快乐。第二,明白了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来自于帮助对方成长和共同成长。第三,提高了时间管理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这些成长又帮助她在科研道路上走的更远。    

从与山大邂逅到与之书写7年情缘,贾光钰非常感激山大带给她的成长,山大,让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明白了山大学子的担当与气有浩然的意义。今后,我将继续发扬山大人努力拼搏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未来,她选择出国读博,将科研作为事业继续耕耘。    



 

物理学院---尚震

   

关键词:想象、坚韧、全力以赴

尚震,物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陈峰教授、谭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离子束材料改性与辐照损伤,波导激光与波导放大器,波导阵列、光子晶格等微结构中的非线性现象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两篇,合作作者SCI论文四篇。参加国内国际会议三次。先后获得20152016年度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等众多奖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时接触过的科普影视和科普书籍点亮了尚震对科学的兴趣,带给他最初的启蒙,在尚震眼中,科学的魅力就像小时候的科幻动漫、机器人一样,深深吸引着他。实践中他深切体会到科研首先必须要有兴趣,兴趣才能使人全身心的投入;但科研和读书是不一样的,科研需要不断地思考、反反复复的实验,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投入实践。尚震科研之路真正的起点是他的两位导师,他说导师能给你提供的,基本上是你一开始的一切。导师激励他要勇于尝试,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他的导师们都会对他的努力给予认可。研究中他曾面对过许多考验,总以为,云之彼端是彩虹的起点;翻越山丘,才发现一片茫然,但导师的鼓励和帮助让他砥砺前行,即使做了好久的实验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果,但在尚震看来失败中也收获良多,竭力故不悔。他沉着冷静,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以一颗炽热的心和上下求索的毅力在科研中全力以赴。兴趣也指引了尚震对生活的选择,他平时会积极参加各种协会活动,如茶文化协会、摄影协会等等。他还喜欢听歌,喜欢实力派演员的表演,正如他对自己的要求一样,要做实力派的人。尚震目前正在申请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继续研究粒子束、二维材料等方向。在他即将离开山大时,校长奖学金给予了他无比的肯定,让他更加坚定地在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探索,他希望能在新的环境里继续追寻科学,塑造更好的自己,做优秀的山大人。    



 

化学与化工学院---王芝

   

关键词:勤奋、坚持、乐观

王芝,化学与化工学院无机化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孙頔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围绕着高核银簇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这一主题对新颖结构类型和新的荧光行为的簇及纳米银簇的组装、性能及其应用进行系统的研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获2016年度晨曦杯杰出奖,已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四篇,其中两篇文章作为杂志的内封面。    

有人说,化学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知识多且发散性强但始终把握住事物变化的规律。而王芝用精诚勤奋和锲而不舍为这篇散文注脚,她信奉越努力才会越幸运。王芝所做的课题是研究新物质,对新物质的性质进行表征,处于合成新物质的最前沿。走在最前面的人注定每一步前进都要披荆斩棘,她曾对自己做出的现象无法解释,也曾因为文献细节不清楚而合成配体失败。在王芝看来,科研路上所谓成功的法宝有些固执的坚持,科研中遇到挑战和瓶颈,她首先会埋头一遍遍查阅文献,然后与其他科研伙伴探讨交流实验中的诸多细节,实在难以解决则寻求导师的帮助,步步深入绝不轻言放弃。    

积极勤奋的态度带来高效的行动力,效率是王芝成功反应的一个重要内生元素,她对自己需要解决的事情从来不拖延不找借口,每天起床之前指定自己当天的事情,然后按着顺序去完成,自律的她心里有一张严格的计划表。导师则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催化剂,导师的专业指点和方向指引让她在新物质领域的拓荒刀更加锋利,在王芝看来,没有导师在科研路上的帮助就没有自己的这些成绩。生活中的王芝比科研中的她慵懒一些,但同样积极乐观,不会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影响心情。和大多数小女生一样,王芝喜欢听歌、看电影和逛街,向往着一个人骑上自行车去各处旅行。除了天马行空的向往,她对未来已有脚踏实地的规划:继续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山大攻读博士学位,在科研之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    



 

生命科学学院---郭令云

   

关键词:严谨、率真、踏实

郭令云,2014级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杜宗军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国际微生物分类学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发表论文四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第二作者发表一篇。建立了两个微生物新属新种——海洋降琼胶菌属和海发菌属和一个新物种——沉积物向文洲菌。曾荣获各类奖学金以及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称号。    

对于科研,郭令云对自己的评价是必须较真。尽管现在已经有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她的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研一上学期的她就遇到了科研瓶颈,通过不停地查文献和不断地改变实验思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她终于冲破瓶颈,实现了在科研上的飞跃。科研上,郭令云有着自己的方法,时间安排对于科研来说很重要,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延长工作时间。能够有今日的学术成果,郭令云说她最感激的是自己的导师杜宗军教授,导师渊博的学识,新颖的思路使她得到了真正的科研训练,导师谦和为人,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将使她毕生受用。    

生活中的郭令云也有着自己的小爱好。她说她喜欢读书,喜欢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静静的感受浓郁的书香。但是由于科研任务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泡图书馆对她来说已然成为奢侈,她就在宿舍放上自己喜欢的书,睡前能够有时间翻一翻就感到非常满足。谈及山大对自己的影响,郭令云觉得最受感染的是山大的学术氛围,在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指引下,她实现了自己在科研上的完美蜕变。她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依山傍水的校园环境也是情有独钟,能在碧海蓝天下学习,她觉得非常幸福。坦率真诚的郭令云认为成为女博士是一件很帅的事情,如果有机会她希望在科学的殿堂继续畅游翱翔,将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


 

      电气工程学院---周力为

关键词:执着、质疑精神、创新    

周力为,电气工程学院2014级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师从高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伏并网发电技术,提出了单相逆变器中点箝位电路的拓扑设计规律,并给出了通用性设计方法,解决了非隔离型光伏逆变器的共模漏电流问题。担任电力电子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审稿人。研究生期间曾担任山东大学校研究生会副主席,分管学术部工作。曾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应用电力电子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科研做得好,定是方法好。作为百里挑一的校长奖学金得主,周力为自然也有自己独到的学习和科研方法。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方面,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搞研究、读文献的过程中常怀一种质疑精神,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具有批判性思维。其次,在阅读文献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周力为努力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已有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找寻不同的思路,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获得灵感,想出创新点。当然学霸的科研旅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刚保送研究生后进入高峰教授课题组的他,对于电力电子领域并不是非常熟悉,许多的知识需要重新学习,刚开始的阶段,他也挺焦躁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但是,在与导师积极地沟通过后,他沉下心来,认真的去读文献,做文献综述,渐渐地找到了做科研的感觉,从前人的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思路,慢慢的就融入到了课题组中,出成果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成果与荣誉的背后除了周力为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导师的精心指导。没有导师高峰教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他就不会这么顺利地在电力电子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更不会取得数篇国际论文的学术成果。    

科研和研究生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周力为在研究生阶段曾经担任过校研究生会的副主席职务,分管的是学术部的工作。在担任研会副主席职务期间,他需要时不时的去中心校区开会组织活动,为了不耽误自己科研的进度,他会制定阶段性的科研计划和进度表,当研会的活动比较多的时候,他会在活动之前的几周里,加紧科研的进度,为后面的活动腾出合适的时间。既然选择了科研,便只顾风雨兼程。未来他会继续科研之路,继续探索电力电子领域更多有趣的地方。目前他的研究领域正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之后准备申请在国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体验不同科研背景下的学习生活。    

六年多的山大生活,本科到硕士的学历累积,懵懂青涩的少年到目标明确的准毕业生,周力为感谢山大教给他的一切。面对未来他充满信心,他已准备好,迎接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微电子学院---徐海胜

 

关键词:乐观、坚韧不拔、激情饱满    

徐海胜,微电子学院2014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马瑾教授。研究方向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硕士阶段共发表国际学术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发表会议期刊一篇。    

如我们所知,科研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出成就的事情,要受得了煎熬,忍得了寂寞。对此徐海胜也有自己的高效方法。他认为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从文献中学习前人经验,把握科研动态,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做无用功。其次,时间安排也十分重要,尽量做到松弛有度。徐海胜周一到周五全天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周末时间用来放松身心,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此外,科研路上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坚持锻炼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    

找准目标,坚持到底可以很好地阐述他的科研之路。科研之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每个拿校长奖学金的学霸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坎坷失败路。由于实验前期调研工作没有做到位,他在实验前期两个月里所做的所有样品全部作废,这个结果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甚至几乎让他失去了科研的兴趣。但他并没有气馁,之后重新查阅了文献资料,并且找到导师做了深入的交流,找师兄探讨了实验内容,恍然大悟间他明白了失败不是运气差,而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在后期的实验中他越发地努力,慢慢地科研兴趣越来越浓,最终做出了理想的样品,发表了文章。    

谈到影响他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是自己的导师。他的导师是一位严慈相济的老师,生活上对他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他每次回家导师都会亲切地问候是否平安到达,这让他更加坚定地要努力用科研成果回报恩师。生活上如慈父般的导师在科研上要求格外严格,不仅为他提供了科研方向和动态,还为他提供至关重要的修改和投稿意见,并且在科研瓶颈时期给予鼓励。他说:没有我的导师,科研之路也许会半途而废。也许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人格指导影响了他。科研中的他也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包括作息时间严格安排,每日计划严格完成,数据分析严格到位。此外,对于科研中的困难他也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毅力。生活中的他则随意一些,科研之余他也会适当地放松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说到科研之余,研一他担任了班级班长,当时科研还没有步入正轨,因此大部分精力放在班级工作上。研二又担任了院研会主席,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研会工作,而此时也正式踏入实验室开始进行实验,为此,他制定了严格的实验计划并且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如果实验计划被研会工作打断,他会利用晚上加班和周末加班的方式努力将计划按时完成。研二的他不仅主持了研会晚会、运动会等二十几项活动,而且还发表了SCI国际学术期刊两篇论文,会议一篇接受待发表。读研之后才来到山大的徐海胜,说起来与山大相处不过春秋三载。但他已真正融入山大,融入马瑾老师课题组。他喜欢徜徉在科研的海洋里,去探索和体验科研的乐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待毕业时他将带着一个山大人的骄傲,更加自信地昂首挺胸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栾超

   

关键词:乐观、坚持、纯真    

栾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师从赵圣之和杨克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全固态中红外两微米激光器、高功率超快脉冲激光器,迄今为止发表国际学术论文6篇。2015年度、2016年度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并获得2016——2020年度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2016年度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年度人物称号。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要学会苦中作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甚至会让你想到放弃,但只要自己挺过去了,回过头来看看其实根本就不算什么,乐观的心态很重要。虽说是学霸级人物,但栾超在科研道路上也遇到过许多的困难。刚入学的时候他总是报喜不报忧,后来经过老师的一番教导,他开始慢慢懂得,学习和工作中,不仅需要学会报喜,更得学会报忧。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重大问题而自己又无力独自解决时,往往需要与导师进行真诚沟通并获得他们的帮助,这有助于更快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到导师,栾超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同时得到赵圣之教授和杨克建教授的指导,赵老师执教30年,学识渊博,杨老师青年才俊,认真负责,事必躬亲。对于他的第一篇文章,两位老师反反复复改了两个月,从最基本的段落格式到具体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学到了很多,知道了如何写一篇合格的文章。    

谈到学习方法,栾超的学习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据此,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合理的安排。学会对自己的项目完全负责,因为没有人会直接告诉你应该研究什么或者怎样研究,而是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和探索。不是所有的路在一开始就能看到前方的灯塔,你的努力或许暂时没有回报,暂时看不到希望,但是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你会与众不同。优秀的人往往不只会学习,生活中的他有着自己的爱好。和许多男生一样,栾超也喜欢打篮球来锻炼身体。此外,他还喜欢旅行。在他看来,学习是学生绝对的主要任务,一切以科研为先,但是也不能把科研和生活混为一体。学习只是学习,生活就是生活。他的原则就是:生活学习于一体,让自己看起来永远很忙。    

目前栾超已经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将赴德国开启他的博士生涯。说到对未来的规划,栾超感慨道:社会很复杂,有很多时候,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忘记了来时的路。保持自己与生俱来的那份质朴、那份天真很重要,做一个不虚伪、不狡诈的人。是的,正如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相信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将会继续秉持一颗质朴之心,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邹艺娜

关键词:自信、踏实、乐观

邹艺娜,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师从胡振副研究员,合作导师为张健教授。研究方向为废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鱼菜共生系统中氧化亚氮的释放机制及产生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生期间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共4篇,其中3SCI1篇中文核心。邹艺娜是一个十分开朗的女生。她说,我在科研中会更加认真,更有规划,在生活中就比较随性一些    

在科研上,她认为文献的阅读和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这些文献和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系统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另一方面,她认为做研究的方法也十分重要。在科研的适应期,不妨多帮师兄师姐做实验,在学习实验技能的同时快速了解研究领域,而且在搞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分配,提高效率。而当科研出现瓶颈,不能只停留于思考的层面,应该选择思考与实践并行;只有通过多次调试或者改良实验装置,才有助于找到突破口。在这一领域,科研领路人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邹艺娜笑着说:导师对我的正确引导,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我的科研之路比较顺利,离不开导师的正确指导    

在提及对自己的认知时,邹艺娜用自信、踏实、乐观三个词评价自己。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努力做到最好。在科研以外,她还担任班级的团支书,也经常参加瑜伽等锻炼活动。周末会与男友看电影逛街,有时也会出去旅游。获得校长奖学金对邹艺娜来说意义非凡,这是对我成果的最大肯定。她选择读研就是选择科研,努力的成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这就是对她最大的鼓励。而对山大,邹艺娜也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我在山大待了六年半,自2010年本科考入山东大学环境学院以来,就一直在这里生活学习。这段时间,我感受着山大一点点的变化,一直在提升学生的生活水平。母校的学习氛围熏陶着我,使我一直以学习为己任。同时母校有各种兴趣社团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我的日常生活多姿多彩。对于科研,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藏书,网上的数据库也使我畅通无阻。”“总之,母校为我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我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对于未来,她准备继续搞科研,目前已经申请攻读清华的博士学位,希望博士毕业后可以进高校或科研院所。    

 


 

 

 

晶体材料研究所---郑晓鑫

   

关键词:求知、好奇、责任心

  郑晓鑫,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2014级研究生,师从陶绪堂、刘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和单晶生长。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407    

在科研方面,郑晓鑫用谨慎、细心,思维活跃形容自己。从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学习,到现在整整五年,他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多看文献。看文献是一个激发想法的重要过程,既要站在科研前沿看问题,也要善于总结过去的方法和结论。第二, 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计划表,规划好第二天的安排,你会发现一切不仅变得有条不紊而且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第三, 明确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一个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可行性如何,中间需要处理哪些变量,如何和后期工作形成体系,现象、应用到问题分析缺一不可。他说,科研中遇到瓶颈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进入实验室工作以来,听到最多的就是十个想法中有一个能成功就很不错了。出现瓶颈时,调整心态,重新设计合适的实验路线,认真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想法,尽量多尝试几次。要有韧性,很多时候idea很美丽,但是之后不得不面对很多没那么美的细节问题。    

从自己的两位导师身上,郑晓鑫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了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他们身上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养成了实事求是、工作扎实的态度,这也将让我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郑晓鑫笑称,自己在科研中是个打鸡血的汉纸,而在生活中,更像是个安静的美男子。不过,他的业余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他喜欢健身、美剧、阅读,现在还任职2014级晶体材料研究所硕士班党支部书记。郑晓鑫认为,有益的爱好可以使放松身心、开拓思维;对于学生工作,主要是做好时间安排,尽量避免实验和学生工作的冲突。对此他举例说,例如在协助举办晶体材料研究所未来晶体之星暑期夏令营期间,可以早上搭一个没有危险而且耗时比较长的反应,然后去协助老师安排夏令营的活动,这样晚上可以及时回到实验室处理反应产物。

对于获得校长奖学金,他表示,这不仅是对我前一段时间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能够给予我这样的殊荣”“这不仅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整个课题组,整个班级、宿舍的支持和帮助。郑晓鑫对未来的规划非常具体;短期目标,希望能够顺利毕业,找一份自己喜欢的晶体化学相关工作。长期目标,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在晶体化学方面做出一些小的突破,也希望将来有机会去更多的地方学习,拓宽自己的科研道路    



 

土建与水利学院---张露露

   

关键词:纯简、理性、坚持

张露露,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2014级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师从王培军副教授和刘梅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常温及火灾下受力性能攻读硕士学位第一年发表2SCI2EI,提出了考虑应力路径的火灾下蜂窝钢梁悬链线效应简化计算方法,得到了该问题的解析解,并受日本樱花科学计划全额资助赴东京大学进行短期留学。    

张露露的故事,要从大四保研开始说起。以本科生的身份,保研本校的他第一次参加了课题组的例会。在例会上听王老师祝贺马师兄发表了一篇SCI,他便下了要发SCI的决心;第二天一早,他对老师说:老师,我也想发SCI论文。”“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就是这一个简单的信念贯穿了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活:想发SCI论文,让父母骄傲。张露露回忆说当时老师给了他第一篇英文SCI论文,让他细读。而那篇文章他用了两个周才读完,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看,任何一个不懂的地方他都会记录下来。谈及科研,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书三结合:与文献结合,与科研结合,与著书结合。读书三问:是什么,有什么用,有什么局限。

张露露的科研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必然的,一帆风顺是偶然的。有一段时间他也很焦虑,因为刚开始不知从何入手,对涉及到数学和力学等交叉学科的问题也一筹莫展。后来,是老师帮助他走出了难关,寥寥数语,指点迷津。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断强调导师对自己的影响。老师常常激励着我努力,他纯简的生活态度时时影响着我,教会我怎样生活和做人。”“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科研。与大多数研究生一样,科研并不是张露露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的他十分谦虚,也很享受生活。他喜欢看电影、读人文书籍、听WestlifeColdplay,喜欢在闲暇时间一个人散步,去热闹的地方,看人流、看景致,寻找生活的真实感。坚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获得校长奖学金,他这样调侃自己:没想到你小子做的还不赖嘛。”“不要小看自己默默付出,当你猛然一抬头,会发现自己已经到了自己不曾想过的高度。对他来说,校长奖学金是一个肯定,也是一个开始,他会清零,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科学没有尽头,我愿一生求之。对于今后的目标,张露露坚定地说自己会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愿学博志坚意正心诚,闲来情致逸,不忘修身养德。化梦为实,诚需少年励精图治,若舵直志坚予以实干,终抵北斗星。



 

临床医学院---王娜

   

王娜,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2014级内科学专业硕士生,师从姜淑娟教授。研究方向为哮喘气道重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国际期刊Respiratory researchMedicine各发表论文一篇。    

作为一名医科生,通常是临床、实验都要兼顾,王娜也不例外。读研前期,王娜主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包括细胞培养、小鼠哮喘模型的制作、临床患者血液采集;后期主要在山东省立医院负责病床管理、参加临床抢救、单独完成给病人做支气管镜检查的任务等。王娜坦言,这段拼搏的时光确实很辛苦,但也很充实。在这段经历中,有一件事情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王娜正在值夜班,一位肺部遭受真菌感染的65岁老爷爷,在夜间21点时,突然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氧饱和度一直下降,从95跌至60,而此时氧流量已调至最大,但患者症状仍不缓解,情况十分危急。这时王娜的一位师兄通过听诊器听诊,判断病人发生了气胸并做了床旁胸片证实确实是气胸后,立即给予胸腔穿刺,使得大量气体放出,随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氧饱和度很快上升至90。正是在危急时刻,师兄沉着冷静地面对问题并准确判断病情,才使得患者转危为安。也正是这次经历,让王娜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不够,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担起医生救死扶伤的重任。    

谈及自己取得的耀眼成绩,王娜认为,她最要感谢的人是她的导师——姜淑娟教授。面对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姜教授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医生,永远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坎坷,姜教授总是给予学生鼓励,告诫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王娜满怀感激的表示:今天我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离不开导师的谆谆教导。

学术中的王娜严谨认真敢于迎难而上,生活中的王娜积极活跃。她笑称自己是一个运动爱好者,会去健身房跑步、练瑜伽,闲暇时也会选择和闺蜜逛街来解压。谈及自己的性格时,王娜认为简单、乐观、坚持这三个词最能准确地概括自己。简单,是一种智慧;乐观,是一种态度;坚持,是一种品格。也许正是这简简单单的三个词,成就了她不断进步的科研之路,造就了她多姿多彩的快乐生活。


 

 

护理学院---孔令华

 

孔令华,山东大学护理学院2014级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厉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应激与健康。曾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应急弹性与易感性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国家卫生部课题——不孕不育患者心理健康因素的影响研究等科研项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SSCI4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    

谈及自己的学习之路,孔令华说:我特别想感谢一个人。这位让他如此敬重的人,便是他的导师——厉萍副教授。对于导师,用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她每天都早来晚走,周末也从不间断,在对面实验室里的我,每次想提前开溜,都于心不忍。平实的叙述最打动人心,可见,导师所传递出的勤奋与努力深深感染着孔令华。不仅如此,导师对学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像一座灯塔,照亮、指引着孔令华前进的方向。刚开始英文写作的时候,导师一句话一句话的给我分析,看看有没有语法或者逻辑上的错误,还会让师兄师姐一起挑毛病。正因导师如此细致的教导,使得孔令华顺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导师对于孔令华来说,不仅是科研征程上的领路人,还在生活中给予他和师兄师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像家人一样,孔令华这样形容他们师生间的深情厚谊。师生如亲人,他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和团队,感谢长久以来大家对自己的帮助与支持。    

越努力,越幸运是他的人生信条,而幸运,则是勤奋和努力后所发出的光。面对走过的科研道路,孔令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菜鸟,是他刚读研时对自己的定位,曾经他对科研的懵懂和彷徨仍历历在目。没有人天生就会科研,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学习,苦攀学术高峰,才能取得傲人的成绩。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要成功,我必须比别人更努力,用心领悟,找准方向。随着交谈的深入,孔令华的气质也愈发明显,他不骄不躁,一直保持着低姿态,他始终强调自己并不是什么牛人,与朋辈相比依然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正是因为他的低姿态,使他在科研的征途上步履更加坚实,目标更为坚定。 

当然,科研对于孔令华来说并非生活的全部,平日会选择登山、书法、篮球等活动作为调味剂。他志存高远,并没有沉湎在过去的荣耀中,明年将要出国深造的他,定会努力创造出更为绚丽的未来。


 

 

公共卫生学院---张斐斐

   

张斐斐,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和山东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中心201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姜宝法教授,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课题为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已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等期刊发表,并参编了《极端天气事件与健康研究方法与应用》一书。    

科学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张斐斐坦言,研究中她也遇到很多困难。她的研究是要建立一个暴雨洪涝与疾病之间的模型,以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主要是传染病)的影响为例,分析其对肠道传染病、媒介传染病等疾病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但寻找合适的模型参数,编写准确可行的R语言代码并不容易。她要从跟着书本学习基础知识开始,查阅英文文献,参考网上论坛,一遍一遍试着运行、修改。在研究中,张斐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例如在写第一篇SCI文章时,从拿到原始数据、清理数据到分析数据,每天都跟这些数据打交道,用了两个月才开始撰写文章。而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病例交叉设计的分析方法,这个方法之前主要用于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用在极端事件这种分类变量对健康的影响上的研究还很少,所以她要从头开始学方法,整理成可用的数据形式。也许正是由于她对自己的研究如此地执着、专注才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谈到自己研究成果的取得,张斐斐谦逊地表示自己得到了导师和师兄师姐们很大的帮助。刚开始接触课题时,结果并不理想,导师告诉她,让她不要急于求成,应把方法学透彻,这样才是目的,没有结果也是结果,事实可能就是这样的。导师的鼓励让她对于研究有了更大的动力,更能静下心来投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张斐斐说,自己的课题是国家973课题,在自己进入课题之前,师兄师姐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她的研究就是基于师兄师姐们的成果,寻找新方向。言语之间,流露的都是对大家的感谢。    

课题研究中的张斐斐谨慎耐心,而生活中的她更乐于轻松闲适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张斐斐爱看谍战电影,英剧美剧。对她来说,出去旅行,到处走走也是不错的解压放松的方式。温暖的三亚,美丽的亚龙湾森林公园和西岛都是她推荐的好去处。而谈及山大,张斐斐感慨地说,自己跟山大真的很有缘,姐姐毕业于山大护理学院,姐夫毕业于山大口腔医学院。笑言,山大是我家,也是我们的家。对于自己的目标,张斐斐是这样规划的,未来很希望成为像自己导师那样的人,教书育人。而自己近期的目标则是希望申请的国外的PhD项目可以成功。


 

药学院---张佩

   

张佩,山东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栾玉霞教授。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载体,氧化还原敏感胶束和靶向制剂。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学术论文2篇。    

谈及自己的科研之路,张佩选择用在不断探索中前进这句话来概括。在科研中她的经验方法就是多看文献,看文献可以开拓思路,也可以找到实验中问题的所在和解决办法。同时她认为同实验室小伙伴或者有相同经验的前辈多讨论也是很好的方法,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多多交流,也许就能找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聊到她的导师,张佩对导师充满感激之情,她说导师对她的帮助非常大,导师的指导成就了今天的她,并让她养成了良好的科研态度和习惯。老师学术方面认真严谨,平时鼓励大家多看文献,看高质量的文献,开阔眼界,并在实验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同时,在生活中又是个很和善的人,关心大家的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科研中的张佩认真严谨有责任心,关注实验室安全,对做毕业设计的师妹们认真负责。生活中的她比较喜欢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闲的时候看看书,看看电影。也许正是这种严谨科研,快乐生活的态度,才让她有了今天的成绩。    

对张佩来说此次获得校长奖学金是对她之前工作的最高肯定,同时也激励她在以后的实验中更加努力,不能辜负了这份荣誉。张佩和山大有很深的感情,谈及母校山大,她说我的18岁到25岁都是在山大度过的,山大对我的影响已经不是深远这个词能够形容的了,我觉得山大,特别是西校区学习和学术的氛围特别浓厚,在这里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山大这些年也变得越来越好,作为山大的学生,我很骄傲。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